COPYRIGHT© 2013 Lilac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會快訊
回上頁
 
 
104年志工教育訓練-「銀」向健康亮麗人生系列課程
【提升對於銀髮者的認知】
時間:2015.08.18
講師:梁志光醫師
(高雄榮總高齡醫學中心 老年醫學科/內科部神經內科)
  隨本次由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舉辦的志工教育訓練系列課程,除了協會的會員與志工外,還有許多對課程有興趣的學員們報名參加。座無虛席。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未來有機會希望能擴大舉辦。

  志工教育訓練的第一堂課「提升對於銀髮者的認知」於8月18日正式開始。特別邀請到高雄榮總老年醫學及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梁志光醫師擔任講師,分別講授(一)如何察覺銀髮者的身心變化(二)如何察覺銀髮者的生活需求。豐富的臨床醫學經驗及專業,以更生活化的方式引導學員們認識與學習。

   精彩的授課內容,我們將陸續整理與各位粉絲們分享。
 
課程內容與講義下載:(內容與講義將陸續整理並於網站中分享下載)
     如何察覺銀髮者的身心變化(1) 老年印象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 本段落講義下載
     如何察覺銀髮者的身心變化(2)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 本段落講義下載
 

課程開始前的始業式由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陳淑珠裡事長主持:
歡迎各位學員參加本次由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舉辦之志工教育訓練系列課程,也非常感謝大家對協會的支持。
人口老化為已開發國家皆面臨之現況,臺灣也不例外。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5月,台灣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0.7%;而根據經建會的推估,到了2018年,預計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14%,邁入高齡社會;到了2026年,65歲以上人口會占總人口20%,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等於每三人當中就有一位老人。
造成台灣人老化速度飛快的原因,一方面是台灣醫療水準高,老人越來越長壽,但更關鍵的是生育率長期墊底,未來人口老化將是社會的一大隱憂,面對高齡社會的到來,如何了解銀髮族的需求,打造友善、健康、樂活的環境,讓老人能夠獲得在地且妥適的照顧,需要大家來關心此一議題。


學員們認真上課、用心做筆記,還有兩位超過80歲的學員 報名參加,不辭路途遙遠,特別由桃園北上,好學精神令人 敬佩。


高雄榮總梁志光醫師講授(一)如何察覺銀髮者的身心變化 (二)如何察覺銀髮者的生活需求。
 
如何察覺銀髮者的身心變化(1) 老年印象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大家對銀髮族的印象】
國內外對於長者的印象有所不同,來自於銀髮族的身心變化,西方老年人較獨立自主,東方老人家少部分願意出來活動,常待在家。老是一個會變動的定義,在日本,長照原本是65歲提高到75歲,由於老年人越來越健康,身體照顧的狀態還不錯,所以65歲的定義已不符現況。

【老年人健康問題的差異】
老年人的疾病表現與正常老化難以區分。疾病有可能與照護及心理有關,須全面性的診斷。一般常遇到的問題如下:
1. 多重複雜之病情與不易詢問的健康狀況
*常因聽力衰退與溝通困難而不易達成
2. 健康問題/症狀表現常不具特異性且伴有高度差異性
3. 疾病表現與正常老化過程不易區別
4. 健康問題不一定是生理疾病或病況所致
5. 常併有某種程度身體活動或感官功能喪失
6. 除臨床醫療保健外,尚需中長期照護服務
*健康問題訴求與需求可能被低估、低報

【老化的過程-影響老年心理健康因素】
老化有多種面向,生物老化是慢性病的增加,老人家不可避免出現慢性病。心理層面的健康主要影響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面臨失去:面臨親友過世、離開工作、健康及經濟失去掌控力。身體狀況變化+個人角色的轉移皆會產生失落感。
建議退休前要先有退休計畫,因為身體、心理與認知的退化,在退休後會很快速的產生。
2. 孤單感:人際網絡的持續減少與縮小。社交圈子的改變造成孤單。
3. 不被尊重:現代社會快速變遷,對老人賦予的價值、尊重及支持少。導致心靈層面被影響。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什麼叫做健康?沒病不一定健康,有病不一定不健康,病與健康沒有絕對的關係。如果能保持身心愉悅的狀況,對生活感到滿意,與人際關係及家人相處能產生幸福感,如此則能更加健康。不論在退休前或退休後,都能持續維持社交生活的能力,對健康的幫助也很大。尤其是能夠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才是處於健康的狀態。
另外,隨著年紀增長難免會產生失能的狀態,如果能壓縮失能狀態,例如在人生最後階段才產生,能使生活過得較為愉快。不長期臥床是現在努力的目標。
如果能善用老本,規劃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多參加社交活動,創造新的老朋友,擴大生活圈。享受老伴之間的相處,這也是生活上最密切的。能有以上過程,對老年人來講是相對比較健康的狀態。

(將陸續整理分享其他課程內容,敬請期待)

 
如何察覺銀髮者的身心變化(2)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1. 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
一般人偶而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
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通常老人家不會承認,還會說50年前的事情,這反而更是失智症。
2. 東西擺放錯亂或錯誤使用:
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頻繁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或在不適切的地點做不適切的行為。
如:
西瓜或食物擺在鞋櫃
尿尿尿在花盆或垃圾桶裡
看到罐子就把東西拿去餵魚
澆花澆到水太多根爛掉等……
3.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4.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如經常性工作上或每日固定性的事務執行出現困難。例如英文老師不會字母、媽媽炒菜沒有調味料。
5.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
想講話不知怎麼講、忘記怎麼講,不知道如何表達。搭錯話,表錯情等。事後可能產生憂鬱失落情緒,因為有溝通上的困擾,原本會去公園下棋突然不去了,他自身也很失落且不再出門,因社交生活減少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
6.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無法判斷環境的危險或做出正確的回應,失去對金錢價值的判斷。
例如: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或吃過期或腐壞食材等。
7.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對言談或行為裡具有抽象意涵時不易理解。
如:日常生活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不知道鑰匙是用來開門。為五個人準備十個人的菜餚量。
8.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異於平常行為,如隨地大小便、隨意拿店裡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
一般人都會有情緒變化,失智患者情緒變化快,較情緒化,時流淚哭泣,時而笑,時而焦慮,時無所謂,不一定有可解釋因素,而且過了就忘。
9. 個性改變:
一般年紀大,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失智患者可能更明顯,如疑心病、口不擇言、過度外向行為、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例如原本很內向的人突然跟人說話話變多,這種突然間改變很大就需要注意。
10.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一般人偶而不想做家事或上班,失智患者可能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這跟跟憂鬱症很像,不喜歡出門,變得很被動,因為溝通及理解上出現困難所導致,以上症狀如果以前就有的,就比較不嚴重。

(將陸續整理分享其他課程內容,敬請期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