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什麼是「骨質疏鬆症」? |
 |
|
「骨質鬆症」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腰骨酥」,簡單的說,就是骨頭量減少了,骨頭變得疏疏鬆鬆。
正常的骨骼由外部皮質骨和內部海綿骨所構成,皮質骨質地堅硬緻密,又稱為緻密骨;海棉骨含有許多骨小樑,骨小樑間有許多孔隙,狀似海棉,故稱為海棉骨,又稱為小樑骨,人體全身共有206塊骨骼,而各骨骼所含的皮質骨和海棉骨比例也各不相同,例如脊椎骨椎體含70%海綿骨;但在股骨則只有20%海綿骨,且分佈在兩端。
身體構造在抵抗壓力時,外部及內部構造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年輕時骨骼非常緻密,骨小樑量很多,其間孔隙很小,但在年紀增大之後,骨小樑消失,間隙會增加,皮質骨變薄,換句話說,即是骨質密度減少,也就是單位體積骨骼所含的礦物質量減少,當骨質密度下降到臨界值以下時,骨骼即會脆弱容易骨折。嚴重時皮質骨薄如紙張,海綿骨消失殆盡,整個骨骼顯得粗鬆大孔,就是「骨質疏鬆症」。 |
|
|
|
一般而言,骨質流失的速度因人而異,人體在35歲之後開始老化,使得骨骼再造過程中,鈣從骨骼移出比積存的量多,所以骨頭的量就開始減少了,平均每人每年消耗骨質密度的1%至2%,故年紀愈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也就愈大。
一個人的骨質密度愈高(大於1.4公克/平方公分)幾乎沒有人會發生骨折,除非是很嚴重的創傷,如果骨質密度小於0.6公克/平方公分,便很容易會發生骨折。
「骨質疏鬆症」的病因分為內分泌疾病、鈣缺乏、維他命D缺乏等原因。
「骨質疏鬆症」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又可分成「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疏鬆症」兩類,這主要是由於骨骼代謝不平衡所引起;「次發性骨質疏鬆症」則是由於許多其他疾病引致的結果,例如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肝臟疾病、腎臟疾病、腸道鈣吸收不良、服用類固醇等等狀況所引起。
有位婦女四年前切除子宮與一個卵巢,最近由於腰酸背痛到醫院檢查;發現她的另一個卵巢也長了水泡失去機能,從X光片中並無發現任何異狀,但腰酸背痛病因卻一直查不出來,於是醫生為她安排骨質密度的掃瞄,結果發現這位婦女的骨質密度只有同齡婦女的85%,表示有15%的骨質已流失。一般來說,正常人的骨質流失率1年不到1%,換算起來,平均這位女性病人每年就有4%左右的流失率,這個數目實在大的驚人。
換句話說,卵巢機能消失影響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而女性荷爾又會影響骨質的流失,所以不管卵巢切除或停經後的荷爾蒙減少,都會加快骨質的流失速度,因而導致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要比男性大得多。
每日鈣和維他命D建議攝取量 |
|
鈣需要量(毫克) |
維他命D需要量(微克) |
6個月以下 |
400 |
10.0 |
6個月至1歲 |
500 |
10.0 |
1歲至10歲 |
600 |
10.0 |
11歲至24歲 |
800 |
10.0 |
25歲以上 |
600 |
5.0 |
懷孕前期 |
800 |
10.0 |
懷孕後期 |
1100 |
10.0 |
哺乳期 |
1100 |
10.0 |
停經前的婦女 |
1000 |
10.0 |
停經後的婦女 |
1600 |
10.0 |
正接受雌激素治療的婦女 |
1000 |
10.0 |
|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 |
|
「骨質疏鬆症」是老人、女性的專利嗎? |
|
歐洲最近有一項大規模婦女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態度行動的調查,結果發現,每三名老年婦女中,即有一人為骨質疏鬆症所苦;在英國,幾乎每三分鐘即發生一例骨折,其中多數是因老化或停經婦女因骨質嚴重流失所造成的。中華民國老人醫學會在民國79年做一份調查,男性在65歲時,約有6%的人在脊椎骨發生壓迫性骨折,之後直到80歲,就有23%的人患有骨折。而女性在65歲時,約有10%患有骨折,之後即呈直線上升,過了80歲,約有1/4的女性,骨頭有壓迫性骨折。
綜合以上兩份報告,中國人的骨折發生率和白種人其實很相近,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雖然比男性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但男性的罹患率也不低,所以「骨質疏鬆症」不僅是年長女性的「專利」,更是年長男性常見的一種病。由此看來,無論性別、年齡,每個人的體內都存有骨質流失的危機,因此,每個人從小就應開始注意骨骼的保健。 |
|
|
|
我會不會得「骨質疏鬆症」? |
|
骨頭內最主要的成份就是鈣,加速(引起)骨質疏鬆症產生的因素歸納有以下幾點:
1、 年齡增長。
2、 荷爾蒙分泌減少。
3、 鈣攝取量不足:如腸胃開刀病人因腸道較短,牛奶等含鈣飲食攝取量先天較少。
4、 種族:白種人及具有中國或日本血統的婦女比黑種人產生機率較高。
5、 飲食習慣不良:抽煙、酗酒、咖啡喝太多。
6、 運動量不足:經常運動者新陳代謝好,骨頭內鈣的運用力較佳。
以上述基準來評估自身生活習慣,可以了解是否有產生骨質疏鬆症的傾向。
至於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危險群,一般稱之為「危險因子」包括:
1、 女性。
2、 家族史遺傳因素。
3、 過早停經者(如切除卵巢、子宮的婦女)。
4、 先天骨架小,體重輕者。
5、 腸胃開過刀或其他一些疾病,如:使用皮質類固醇藥物、洗腎患者,而有維他命D缺乏的情形。 |
|
持續從飲食中補充『鈣質』的重要性 |
|
具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族群,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從一般的1%至2%,提高為3%至5%,加速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反之,平常重視鈣的攝取、多運動的人,骨質流失得較慢,較不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
|
|
|
骨質疏鬆並非一朝一夕造成,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若年輕時「骨本」儲積不夠,或是停經過早、缺乏運動等,骨質密度減少,老來就易發生骨折。
人體35歲時骨頭中鈣的含量達到高峰,而後每年以1%的速度流失,骨本逐年下降,鈣質攝取量高,骨本就高,所以鈣對骨骼來說非常重要。人1天大約需要攝取600至1000毫克的鈣,而女性停經前鈣攝取量平均為1000毫克,停經後的鈣攝取量可能必須攝取更多才能平衡,不過,目前醫學界的建議是鈣質補充也不宜過多,因為鈣質補充過多可能最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還是需要與醫師充分討論才能決定最佳的鈣質補充量。
由於人體不斷的流失鈣質,因此持續從飲食中補充鈣質至為重要。脫脂奶粉、綠色蔬菜、魚肝油丸、小魚乾、海藻、芝麻,都含有相當豐富的鈣質,只要平常注意多從這些食品中吸收鈣質,並不需要另外吃鈣片。高齡人在骨質密度正常情況下,每天1杯250c.c.的脫脂牛奶(約400毫克鈣質),被證實可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及骨折。 |
|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及保健有三個重點: |
|
- 儲蓄骨本:根據調查顯示,在青春期或之前,給予補充鈣質或是多運動,才真正對骨頭的總量(即骨本)有影響,一旦過了青春期,骨頭的成長慢了下來,那時所做的努力,效果就差多了,所以成長中的小孩,不但應該利用良好的食物及適當的運動,讓骨頭在35歲前能長得多,也應去做一次骨質密度的檢查;不管男性亦或女性,年近中年約四、五十歲的人都應去做骨質密度檢查。
- 食用含充足蛋白質、維他命D及含鈣量的食物:維他命D的攝取除了多吃魚肉、奶油、蛋、動物肝臟、牛奶等食物,多曬太陽也很重要。目前市面上已經有直接添加了維他命D的脫脂高鈣奶粉,更加強化鈣質的吸收。另外女性停經後,服用女性荷爾蒙,也可以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 天天運動維持骨頭的強度:散步及做體操,最不會造成運動傷害,至於環境因素更不可忽略,許多骨質疏鬆的併發症都是和外傷有關,所以要儘量避免任何可能的危險環境,所以家人細心照料及多方配合,也是預防過程中的一大要素。
|
|
|
|
常見食物鈣含量表(毫克/100克) |
含量 |
食物 |
50以上 |
麥、小米、玉米、稻米、麵食、菜豆、筍、蘿蔔、馬鈴薯、苦瓜、茄仔、甘薯、辣椒、芋、胡瓜、豆漿、鴨肉、雞肉、蟳、豬肉、內臟、鯉魚、牛肉、魚丸、白帶魚、虱目魚、吳郭魚、蛙、蟹、九孔、柑、蘋果、葡萄、香蕉、梨、鳳梨、文旦、西瓜、楊桃、香瓜 |
50~100 |
紅豆、碗豆、蠶豆、花生米、瓜子、魚肉鬆、蛋類、烏賊、魚翅、蝦、豆腐 |
101~200 |
營養米(加鈣米)、杏仁、皇帝豆、芥藍菜、刀豆、毛豆、豆干、刈菜、橄欖、牛乳製品、臭豆腐、油豆腐、蛋黃、鹹河蟹、鮑魚、香菇 |
201~300 |
黑豆、黃豆、豆皮、豆腐乳、豆鼓、鹹海蟹、蚵干、蛤蜊、包種茶、紅棗、莧菜、木耳、高麗菜干 |
301~400 |
海藻、吻仔魚、九層塔、食鹽、黑糖、金針 |
400以上 |
頭髮菜、芝麻、豆枝、紫菜、田螺、小魚、小魚干、乾蝦仁、鹹菜 |
|
資料來源:營養學精要/黃伯超等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