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3 Lilac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活動花絮
回上頁
 
 
母親節健康講座 『邁向逆齡人生的關鍵』
時間:2014.05.07

姊妹們踴躍參加講座。

主講人:陳亮恭 主任醫師
現職:亞太臨床老人病學暨高齡醫學聯盟主席
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

陳淑珠理事長致詞:
各位姊妹大家好,今天很歡迎大家來參加這個健康講座,我想各位姊妹都知道目前因為醫學、醫療的進步,大家健康狀況都維持得很好,我記得之前看到的資料是說,到2017年的時候,我們台灣就會進入高齡社會,高齡會成長到14%,那從2015年,明年開始,我們台灣的勞動人口就會慢慢開始降低,到2020年的時候,我們台灣的老年人人口比例會是六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老人,未來人口趨勢會是老年人占大多數;另外講到大陸,大陸那麼大,在2017年的時候,他們60歲以上的人口會突破兩億人,所以其實社會上大家都慢慢重視到人口的問題,因此這幾年來醫療的進步,還有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就是為因應未來高齡人口的增加做準備,所以今天我們請在高齡醫學領域內可以說是第一把交椅的陳亮恭醫師,雖然年輕,但是在高齡研究上非常深入且詳細。我記得在兩年前有聽過陳醫師演講,他講得非常好,很多觀念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所以想說我們婦女在邁入老年的時候,是不是要知道怎麼來讓自已更健康?怎麼使生活更有意義、更快樂,而不是說長壽了,卻因為沒把自己照顧好,增加小孩、家庭的負擔或是社會上的成本。想說各位姊妹都要知道這些資訊,所以今天請我們陳醫師來進行健康講座,讓大家知道說是否有改善空間、讓生活更快樂、更健康,這是今天講座最大的目的,感謝各位姊妹的蒞臨,謝謝大家。

會姐們專心聽講。
2025年的時候台灣老年人口倍增,有一件事情我們沒有思考到,就是台灣其實有上百萬的青壯年在大陸工作,也不要只講大陸,現在是地球村的時代,在國外工作、跑來跑去的,所以台灣你未來在台北市或是其他地方,你感覺到的人口,可能3、4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這裡有很多故事,像我們院長他有一年去京都旅遊,坐公車不小心睡著,之後抬頭看到一位老先生,很不好意思的站起來要讓座,結果一站起來就傻眼了,滿車都是老先生、老太太,不知道要讓哪一位,這個社會就是變成這樣。
現在世界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以前我們對長輩想法、思維,要過怎樣的生活,大家都應該去改變,像現在很多老人家在練健身,他們健身不是為了八塊肌、人魚線,而是健康上面有他絕對的必要性,我們以前建議老人家運動的東西太溫和了,是對生活角色界定的差異,年紀大的人還是可以做比較高強度的運動,而且是有健康的好處。在年輕、中年的時候要做維持體重的動作,可是到年紀大、65歲之後,重點不是體重的數字,年紀越大你瘦下來的體重都不是脂肪,你瘦下來的都是肌肉,肌肉沒有之後就會比較虛弱、沒力氣,老態龍鍾就跑出來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說現在年紀大的人要做健身,因為他在練肌肉,你要夠強壯,這時體重的概念已經不同。
英國資料顯示75歲醫療耗用資源明顯高出許多,體能也下滑,所以由健康角度去思考,75歲才是關鍵點,也發現75歲走路開始變慢,走路變慢十年後也開始失智,那時80幾歲90幾歲,老化有共同的樣子,走路可以代表一些事情,所以倒過來說,我們在身體還可以的時候,開始訓練身體和體能,能和慢性病共處,把體能練好,可以免除很多事情。
中場休息,姐妹們抓緊時間問老師高齡養身方面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說,你要去衡量一個老年人是不是健康,重點是功能,關心老人要關心功能,所以大家如果仔細看公共電視前幾年有特別介紹芬蘭,芬蘭有一個目標是人要到死亡之前的兩個禮拜才要來臥床,這是很積極的目標,所以公共電視有去一個小鎮採訪,你就看到運動中心,老太太70、80歲是可以翻筋斗的,他們就是一直在運動加強自己的體能,因為他要達到他們的目標,老天爺什麼時候要帶我們走我們不知道,但是我一定要讓我的體能維持最好,一直到最後,到真的不行的時候再說,所以他平常的鍛鍊就很重要,所以他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做,我們現在台北市每個區都有健康中心,健康中心其實很多都是老人在運動的,而且那個運動都是比你想像中激烈很多,我們其實運動可以在多做一點點,強度可以再強一點點。
癌症是一個很重大的疾病,你很少會聽到癌症的患者會有叫做久病無孝子,可是中風跟失智的你就比較常聽說,所以時間拉長,所以這件事情對很多的老人家會跟我們說,生很多病都不是他很在乎,他只希望不要拖著,變成自己也不開心、別人也不開心,所以這件事情就會給我們很大的想像,失智是因為腦部的功能沒有了,記憶、判斷力沒有了,中風是因為活動能力的,所以這就剛剛講的失能,失能這件事情就是很重要,會影響我們後面的養生,我們要怎樣去做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第一件事情,身體功能要維持好,就是不要失能,我希望每天都能走能跳,第二個,心智的健康要維持好,不要失智不要憂鬱
重點是要去享受生活,所以你做這些事情的目的是要享受生活,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事情,那你個人來講你就是一個成功的健康老人的範例了
「活躍老化」,老人家在老化過程不僅自己要成功,還要更活躍的去貢獻參與社會,我可能體能體力跟年輕的時候不一樣,可是我的經驗是年輕人取代不了的,那個智慧的部分對社會的貢獻,還是可以持續一直進行的,所以會期望說年紀大的人還是可以積極的去參與社會、貢獻社會,那個時候整個社會就會很正向的往那個方向在走,所以這個是現在的重點
瑪丹娜是一個很好的名人範例,她是一個唱跳型的歌手,當她發現她年輕的時候她可以維持那個體態去唱跳,可是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他沒有那個體力,可是她又要繼續做一個唱跳歌手,所以她要把自己的肌肉練很強壯,強壯的目的是為了讓她可以即便在50幾歲了,她還是可以唱跳1、2個小時,維持她既有的表演型態。
如果你是一個50公斤的人,一天吃45公克,45公克大概是一塊排骨吧。現在新的建議一口氣增加了三成,每人每天每公斤要吃1.2公克,所以同樣那個50公斤的人要吃到60公克,那還有差別,如果你想要長肌肉,我們古代人中國人講的還是有道理,要長肌肉就要吃動物性蛋白質,可是如果你想要變聰明,要吃豆製品的蛋白質,所以答案就是都要吃。如果你想要長肉你的蛋白質要什麼時候吃?三餐裡面哪幾餐吃?早餐跟午餐,因為那個時候,白天是肌肉在合成的時候,你吃進去它才會合成,我們很習慣晚上吃很好,所以你把蛋白質放在晚餐吃其實是不好的,不太會合成,所以你要把它放在早餐跟中餐吃,豆類蛋白質是有助於預防失智的
在所有的運動裡面若能預防失智,跳舞是最好的運動,跳舞要記動作、還要配合音樂及肢體的協調性,所以你在跳舞的同時,你的腦子也一直在規劃下一步做什麼、如何協調你的肢體、如何跟跳舞的舞伴去共同配合,所以在那個過程當中除了運動之外,腦子也在運動。
維持動腦的好習慣,重點是學習的過程,王永慶小學畢業,可是他一直在思考做新的東西,重點是要養成學習的習慣,去接觸新事物,老人家通常都不太喜歡接觸新事物,不熟悉的都不接觸這個不好,所以要不停的去學習新事物,那個時候就會跟你念到什麼學歷,不是學歷本身的問題,是生活習慣動腦的程度。要不停的學習新事物,然後要去做綜合性的運動,一點點會累、會喘的運動。
一位姊妹提問:我現在要照顧我的母親94歲,我母親中風12年了,現在我發覺他從去年開始到今年,已經有失智的感覺,那他這樣的話已經躺了有十幾年了,現在都是我在照顧,他現在是中風失智,還是說身體(心情)不好,我們也不知道,所以要去看病還是要去做處裡? 還有他最近血壓都140、150,他已經94歲這樣血壓算正常嗎?
陳醫師回答:年齡是一個,可是有一個可能是我們人類的血壓有時候是反應腦壓,就是說為什麼年紀大的人,血壓普遍會一直上升,就是因為我們腦部退化的關係。腦內的壓力會一直上升,所以為了要保持充足的血流量,血壓就要上升,才能夠把血打上去,所以年紀越大的就會一直上升,是因為他必須維持足夠的腦部血流量。反過來說,年紀越大血壓降的太低,反而是減少了腦部的血流量,相對缺氧,所以老人家會昏昏沉沉沒力氣,整天覺得沒力氣、懶懶的,所以這個年紀的血壓140、150是有可能的。每一次中風對腦傷害,所以失智症患者有一種是老人失智,就是年紀這樣慢慢退步,有一種是血管性中風,他就會一次掉下來,可能進步一點,然後可能又一次掉下來,他那個下降是階梯式的,那這種就比較跟血管有關係,那其實90幾歲假如你問我個人,我們的病人我就會說其實順順的就好了,因為剩下的事情就是老天爺決定。
彭景雲常務理事跟大家分享。彭常務理事因為家人有失智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有多加研究,對於那些以前生活環境非常活躍的人,一下子失去之前活躍的生活以後就慢慢自閉,就容易有失智症,所以我剛剛講動腦很重要。還有就是說為什麼要一直學習呢,我星期一到五都排滿,一直覺得時間不夠用,我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為社會奉獻的大願。我很多朋友退休之後不用腦筋,其實看看書或做研究都是用腦筋。我現在每天晚上泡熱水泡腳,發現我原本當老師時的靜脈瘤完全好了,所以我覺得天天泡15分鐘熱水,絕對對血液循環有好處的。
邱瑞蓮會姐提問;腦部如何開發比較好呢?
陳醫師回答: 第一是要訓練短期的記憶,第二是要做抽象式的規劃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維持開朗的心情。
台北市萬華區婦女志工會與陳亮恭醫師合影。
泛太平洋暨東南亞婦女協會中華民國分會姐妹們合影。
神采奕奕的工作人員合影。
 
▲TOP